周泾桥,原名海门第一桥,又名南周泾桥,位于城厢镇新华东路南侧。跨致和塘,南北向。2006年与皋桥、州桥、井亭桥、金鸡桥等5座元代石拱桥以“太仓石拱桥”的名义被公布为第六批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
周泾桥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十一月,由里人郏道富所建,太仓郏姓因宋代郏亶所著《吴门水利书》而影响甚广。该桥跨致和塘,原名“海门第一桥”,意谓这是太仓城通向江海门户的第一座桥梁。因其北面原有一座周泾桥,跨周泾,而周泾与致和塘相衔接,故该桥最初又被称为南周泾桥,以示两桥之区别。至于现在直呼其为“周泾桥”,或者是因为原来的周泾桥已经毁去,无需再有南北之分了。
周泾桥(摄于2018年9月22日)
周泾桥为三孔石拱桥,桥为青石质地,全长30米,宽4.7米,堍宽4.8米。中孔矢高5.9米,矢跨比1:1.9,拱券厚0.28米,拱轴形式为圆弧巩。中拱拱圈由9节拱板砌成,每节6-7块券石并列。南北次拱拱圈由7节拱板砌成,每节4-5块券石并列。中孔龙门石为两块武康石,略呈红色。桥孔两侧均有长系石(桥耳),桥耳上的雕刻已经被风化,漫漶难辨。桥中仰天石外侧正中镌刻有“海门第一”四字,颇能让人生起自豪之感,两端雕塑圭角。其下雕刻装饰以乳钉纹饰带。桥面千金石为花岗岩,上刻轮回图案。中孔内券石上有一题记,上面雕着荷叶,下面饰以云纹,中刻“元至顺元年十一月吉日鼎建”和“时次至顺庚午仲冬”等字,“至顺元年”和“至顺庚午”为同一年,只是古人的不同表述,即1330年,当为该桥建造动工和竣工日期的记载。
周泾桥向负盛名,不仅因为它曾经是出海之隘口,而且是因为距桥不远处有“江南大儒”陆世仪读书处等胜迹,如此更使该桥成为人们游览观瞻之处。
陆世仪(1611-1672),字道威,号刚斋。弱冠后与乡人陈瑚、江士韶、盛敬等人交往,相商读书为善之法,“约为体用之学”,后来这4人各有所成,被称为“太仓四先生”。明亡后,他绝意科举,拓地十亩,筑亭其中,取“道不行,乘桴浮于海”之意,名桴亭,并以此自号。他博学多才,天文地理,礼乐农桑,河渠贡赋,战阵刑法,无所不通,又精技击,曾从常熟石敬岩受枪法。他“以复兴理学自勉,精研程朱理学,提出了‘居敬穷理’,‘格物知之’,‘尽人伦合天理’,‘求实用合圣意’的治学路径。力主实学和内心修养,不尚虚谈。他对朱学进行了补充、修正,形成了自己的思想体系,在明清之际影响了一代学人。他的信条是‘士生斯世,不能致君,亦当泽民’。他不肯‘党附相援’,却关心百姓疾苦,热心家乡公共事业,关心本邑农桑,关心本邑水利,提出了不少切实可行的建设性意见,使同邑百姓受惠,使乡梓百姓怀念。”(凌鼎年《江南大儒陆世仪》。)当昆山顾亭林在读到陆世仪的巨著《思辨录》后,为之折服,致书陆世仪云:“知当吾世而有真儒也。”时人也尊称他为 “江南大儒”,其学派称“桴亭学派”今人更将他尊奉为“中国思想家”1672年他去世后,门人私谥他为“尊道先生”。
桴亭旧址在今周泾桥南,九龙湾北。明嘉靖时为道教纯阳庙。占地面积虽不大,但是花木扶疏,有流水一湾,小亭一座,亭侧有“陆世仪先生读书处”石碑一方,系同邑新塘人士彭甘亭手书,环境幽雅,闹中取静,确为文人学者读书闻道的绝佳去处。“桴亭月色”还是旧时太仓十景之一,可与周泾桥相映成辉。但是因历经风雨沧桑的侵袭,该景已经湮没,而周泾桥早年亦已经残破不堪,南北两孔也被泥土淤塞。近年在整治河道的同时,将桥恢复三孔雄姿,并按原样整修,恢复了原桥旧貌。
东园景色(摄于2018年9月22日)
周泾桥经过整修过后,又在北边建设了一座公众园林,取旧时“东园”名称之,园中亭台楼阁尽有,奇树卉花遍植,虽处闹市之中,去能够闹中取静。该园占地12亩,2017年9月1日,经太仓市人民政府公示,作为太仓市永久性绿地。
如今站在桥上,或坐在东园亭中,望远处蓝天,观近处浮云,仿佛能够聆听陆老先生捋着一缕山羊胡子的谆谆教诲。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感谢每一位辛勤著写的作者,感谢每一位的分享。
下载族谱网APP,找到“圈子”加入姓氏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