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0-12-14
郏家源于河南郏县。郏氏一族的第一代祖先名叫郏通君,于北宋末年科举中甲科,官至大理寺正卿。...
周泾桥建于元至顺元年(1330)十一月,由里人郏道富所建,太仓郏姓因宋代郏亶所著《吴门水利书》而影响甚广。...
郏氏作为一个古老的汉族姓氏,其主要是根据地名来作为姓氏的,其人口总数在百家姓中并没有列入前三百。郏氏其主要的两支来源是来自西周初年和春秋初期,两支都是以地为氏而得郏姓的。第一支郏氏,是根据《元和姓纂》的记载得出的,主要是说当时的周成王定居在郏,所以在这个地方定居的人后来就以郏为姓氏,公元前770年,周平王东迁后,该地变成了郑国所属的一个邑,称为郏邑。第二支郏姓,是根据《姓苑》上的记载,郏姓出了不少名人,像受学于郑铨、博学而又多闻,精于经传的大学者郏元鼎;著名的水利专家,撰有《吴门水利书》,曾于熙宁及元右年间两度出任农丞的郏亶;为王安石所推重,继承其父业,对水利有所发明的郏侨;清代的画字郏抡逵等等,都是值得称道。这些也就代表了,当时姓郏的人也不在少数的。如今郏氏大概是分布在了今河北省任丘市、黑龙江省齐齐哈尔市、江苏省的徐州市丰县、张家港市,山东省的济宁市、嘉祥县,香港特别行政区的旺角,上海市......
郏氏得姓始祖,郏张。据《姓苑》上的记载,出自郏大夫郏张,他的后代就以封邑为姓氏。望族居于武陵郡,就是现在的湖南省溆浦县南部。郏氏后人尊郏张为郏姓的始祖。...
郏(jiá),姓氏,出自春秋时期的郑国,以地名为氏。据《姓苑》载,郑国有大夫郏张,因其祖上受封于郏地,故后代遂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世代居住在武陵郡。郏(jiá)源出有三:源流一出自姬姓,是周文王姬昌的后裔,以地名为氏。据《元和姓纂》的记载,周成王姬诵定鼎于郏蓐,于是他的子孙中有迁往这个地方居住的,于是改为郏姓。原来就居住于这个地方的人,也有的根据这个地名或这个事件来取姓的,也称为郏姓。源流二出自春秋时期的郑国,以地名为氏。据据《姓苑》载,郑国有大夫叫做郏张的,因为他的祖上受封于郏这个地方,于是他的后代就以封地作为自己的姓。世代居住在武陵郡。源流三出自芈姓。芈姓为春秋时期楚国的王族。楚国有楚共王审,他的孙子叫做员,字敖,被立为王。后来敖被他的季父康王的弟弟公子围杀害。公子围自立为王,称作灵王。敖在王位上只呆了四年。他被杀害以后葬在郏,称为敖郏,他这一支的子孙就以郏作为自己的姓氏。...
...
司农堂:宋朝的郏侨。特别有才气,他继承父亲完成了《水利书》的编撰。他的父亲开始是广东安抚机宜,向朝廷献了《吴中水利论》,朝廷委任他为司农丞。后来皇帝听信了奸臣的话,罢了他的官,他回到家以后按自己书中所写的方法兴修了水利农田,一年以后就获得了特大丰收。皇帝于是知道了他的方法是对的,于是恢复了他的官职。...
郡望荥阳郡:秦朝时期置郡,其时辖地在今河南省原阳市。西汉时期辖地在今河南省荥阳市东北部一带。三国时期曹魏国正始三年(壬戌,公元242年)分河南郡置郡,改治所至河南省荥阳县,其时辖地今河南省黄河南部、荥阳县至朱仙镇一带,包括今开封市、郑州市在内的八县。北魏时期移治到今荥阳县。南北朝时期的北齐改为成皋郡。隋、唐两朝均为郑州荥阳郡。武陵郡:即湖南省常德市。常德历史悠久,公元前三十万年,常德地区就有原始人群在沅、澧二水流域的平原山川生活、聚居。澧县澧南乡、张公庙镇、津市市窑坡乡、石门渫水下游一带以及鼎城区灌溪镇岗市等处有旧石器时代的遗迹四十多处,经挖掘出土的石器有石片、石锤、石球、尖状器、砍砸器等。原始人利用这些简陋的原始工具采集果实,猎取野兽。秦昭襄王三十年(楚顷襄王二十二年,公元前277年),秦国蜀郡太守张若“伐取巫郡及江南,为黔中郡”,在今常德城东筑程以守。常德有城,自此开始,迄今两千二百余......
郏,商周姒姓国。《路史·国名纪七》云:“郏,郑地。郑有郏张,《姓苑》云所封邑。今汝之襄城,有故郏城,亦楚邑。”《史记·夏本纪》载:“汤封夏之后。”《正义》引《括地志》云:“夏亭故城在汝州郏城县东北五十四里,盖夏后所封也。”《路史》尚景熙《河南地名漫录》谓:“郏,古国名。”《国语·郑语》载史伯为桓公论兴衰时,谈到“谢、郏之间”。谢为国名,史伯既然以谢、郏并举,是郏亦当为古国。唐代郏城县,即今河南省郏县,郏国地域在今郏县一带。《国语》春秋初年,郑国东迁新郑后,灭掉郏国。郏亦作夹或刘,《世本·氏姓篇》说:“郏氏,郑大夫郏张,其先食郏乡,因氏焉。”郑灭郏后,郏成了郑大夫郏张的采邑。《国语·郑语》韦昭注日:“郏,后属郑。郑衰,楚取之。鲁昭元年《传》曰:‘葬王于郏,谓郏敖’是也。”郏敖系楚康王之子,郏是其封邑和葬地。郏县文庙郏地位于伏牛山前倾斜平原区,四周分布着三管山、大刘山、老爷顶诸峰,沙颍河支流北......
...